書名 書介文字
香港電影民俗學 本書記載香港電影民俗歷史--從四十至七十年代逐一剖析、研究,作為電影民俗史的記錄。
分解主流電影 此書是香港第一本用「鏡頭」分解影片的著作,共分三部份:「剪接的美學」,是從剪接的角度去分解一部影片的構成;「導演研究」,以實例解釋電影剪接和分鏡;「美國電影」,包括數篇文章,是作者反思電影文化的作品。
觀逆集.香港電影篇 作者為香港著名影評人,本書收錄五十多篇有關香港電影的評論,如從《廟街皇后》看香港電影的壓縮感,從《阿飛正傳》看世紀末的遺憾,從《滾滾紅塵》看港式文藝的中國情懷等。作者議論透闢,時有獨特創見。
觀逆集.中外電影篇 本書收錄五十多篇作者對中外電影的評論文章,探討這些電影內涵的問題,如《悲情城市》同情台獨?《大紅燈籠高高掛》獵奇媚外?《異形三集》是愛滋寓言?作者論點新穎,有助讀者對電影的深入了解。
電影文化、理論和批判 全書除了有關電影理論及評論外,還包括一些理論的反省及批判,作者的目的是希望觀眾不但把電影看作為藝術的表現,更是人類探索、參與和實現人類整體幸福的一種媒介。
林年同論文集 作者乃香港著名電影學者,畢生從事電影研究工作,特別是有關中國電影的理論,把傳統中國美學與電影結合,是其研究中國電影最大成就。本書包括其早年系統研究西方電影理論的文章、所有美學論文及文藝評論。
淋漓影像館.拋磚篇 作者繼《觀逆集》後,另一套兩本之影評結集。兩書合共收文章六十多篇,以宏觀的角度,探討每部電影的內涵,且對電影工業、社會文化現象作出剖析。
淋漓影像館.引玉篇 同上
香港電影史話.卷一 香港電影已歷百年發展,撰寫《香港電影史話》,除可了解香港電影的滄桑變化外,更可填補中國電影發展史不完整的地方。
我們如此過渡 一群充滿熱誠幹勁的中大新聞傳播系學生,畢業後,成為一群滿有理想的傳媒工作者,他們在香港的過渡期,如何看「六四」,如何看「九七」,透過文字及影像,一一道出他們的感受。
香港電影史話.卷二 承接卷一,本書敘述由一九三零年至一九三九年香港電影的發展歷史--由默片時期進入聲片時期,由粵片時期進至國粵語片並存時期。在這十年間,香港電影史上出現了重要的人物、重要的製作,為當今香港電影奠定了一個穩固的基礎。
香港電影史話.卷三 承接卷二,本書敘由一九四零年至一九四九年香港電影的發展歷史--進入了香港最動盪的時期,由抗戰到淪陷到光復,經歷了漫長的艱苦歲月。雖然如此,香港電影界卻依活躍,且推陳出新,創出很多香港電影的「第一」,使之越趨多元化。
亂世電影研究 何謂「亂世電影」?如何閱讀抗戰時期香港拍攝的電影?喜劇的發展歷程是如何的?「六四」帶給香港電影怎樣的危機意識?如何用「鏡子結構」解讀電影《南海十三郎》?在本書中你可以找到以上所有的答案。全書共分十五章,以專題形式,細述亂世中電影的各種特點和現象,乃研究本港電影的重要參考著作。
石琪影話集(1)新浪潮逼人來() 石琪影話集(1)(2)內容覆蓋了「香港電影新浪潮」的起落時期,評析了「新浪潮」的主要作品,也為這個香港新電影運動留下見證。所評導演有:譚家明、許鞍華、徐克、嚴浩、方育平、翁維銓、劉成漢、蔡繼光、冼杞然、麥當雄、梁普智、章國明、于仁泰、余允抗、黃志強和唐基明。
石琪影話集(2)新浪潮逼人來() 同上
石琪影話集(3)從興盛到危機() 石琪影話集(3)(4)回顧了這二十年來膾炙人口的名作,以導演為單位,當可重溫一下昔日的輝煌或從中得見一些導致今天衰落的跡象。所評導演有:關錦鵬、區丁平、舒琪、楊凡、方令正、羅卓瑤、張婉婷、羅啟銳、爾冬陞、甘國亮、劉國昌、王家衛、陳嘉上、陳可辛、吳宇森、杜琪峰、張堅庭、林嶺東、高志森和劉鎮偉。
石琪影話集(4)從興盛到危機() 同上
石琪影話集(5)八大名家風貌() 從石琪影話集(5)(6)的八大導演作品中,我們可相當概括地看到六、七十年代這二十年間香港電影的不同面貌、其演變和各自的代表性。所評導演有:李翰祥、張徹、胡金銓、楚原、龍剛、許冠文、唐書璇和吳宇森。
石琪影話集(6)八大名家風貌() 同上
石琪影話集(7)十八般武藝() 石琪影話集(7)(8)所評述的是專門拍攝古裝刀劍武俠片,和拳腳技擊功夫片的香港導演、明星及其作品。所評導演有:李小龍、成龍、袁和平、劉家良、洪金寶、午馬、程小東、吳思遠和麥嘉。
石琪影話集(8)十八般武藝() 同上
香港電影史話.卷四 承接卷三,本書敘述由一九五零年至一九五四年香港電影的發展歷史--五十年代,香港電影事業發展日趨成熟和進步,變化漸多,佳作屢出,期間雖歷經衝擊,一度陷於低潮,但最終都憑著影人的團結和努力,排除萬難,確立制度,令香港電影異彩大放。
淋漓影像館.河水篇 電影評論集。本書分為四部份:「東風」乃評論東方電影;「西風」評論外國電影;「辯證」對個別電影的內涵作深入剖析;「縱橫談」則討論一些電影現象及作者以影評人身份,反思「影評」的價值及期望。
淋漓影像館.井水篇 電影評論集。本書以年份為分界,評論由一九九五至一九九九年共六十多部香港電影,並於每一年中,加入一篇「全年回顧」及「香港電影金像獎結果檢討」的文章,使本書體例更完整,脈絡更為清晰。
香港電影史話.卷五 本書承上卷(《香港電影史話卷四》),續談五十年代後期(五五至五九年)的香港電影史。著名粵劇編劇家唐滌生,執導和參演過甚麼電影?第一位獲「亞洲影展」最佳女主角榮銜的香港女星是哪一位?香港第一位「國際影帝」又是誰?本書中都有詳細記述。
香港電視史話(I 香港首間電視台是哪一間?首次進行電視廣播,是在甚麼時候?無線電視首次直播的節目是甚麼?佳視從創辦到停播,僅維持了三十五個月時間,為何會這樣短?香港電視連續劇產量乃全球之冠,每年生產數量有幾多?本書作者吳昊,乃資深電視工作者,有感至今還未有一本關於香港電視發展史的專著,遂毅然負起此擔子,提筆撰寫此香港第一本電視史話。全書共分十四章,以專題形式縷述香港電視的歷史及發展,結合了歷史、理論、現象和實務於一體,是一本可讀、可思、可用的工具書。
影像的邏輯與思維 作者為資深的影評人,以獨特的觀點角度,探討電影的深層意義。本書分「明星」「導演」「電影」「電視」等章節,全面而多角度地對電影及電視作評析,對明星張國榮的「生與死」、導演張藝謀的「真與假」均有獨到的看法。